
热干面、豆皮、汤包……武汉一手工坊把“过早”变挎包
武汉热线wuhanews10月19日讯热干面、豆皮、汤包和油饼包烧卖不再只是传统早餐,化身成了能背上身的文创挎包。近日,这些用扭扭棒做成的“过早系列”玩偶包,吸引不少孩子和年轻人前往体验制作。
“兔子洞手工坊”原创的“过早”文创挎包和摆件。记者商佩 摄
“你看,这其实是个包包!”10月17日下午,在中北路“兔子洞手工坊”里,店主闫佳拿起一个热干面挎包向长江日报记者展示。咖啡色扭扭棒缠绕成“面条”,像裹着浓郁的芝麻酱,上面还点缀着“葱花”“辣椒”和“萝卜丁”。包身上长着豆豆眼和小短脚,模样逗趣。
款式各异的“热干面”挎包和摆件。记者商佩 摄
闫佳是湖北美术学院2009届动画专业的毕业生,从事扭扭棒创作已有三年,平时带着小朋友学做手工。她曾设计过醒狮、发簪、樱花、宫灯等传统文化主题作品,而今年暑假武汉旅游的热潮给了她新的灵感。
闫佳在制作“热干面”挎包。记者商佩 摄
“很多外地游客一来就问热干面,我就想,能不能带着孩子一起,把武汉地道的‘过早’文化变成可以随身携带的文创?”从7月开始,她陆续设计出四款“过早”挎包。
这些挎包并不直接售卖成品,顾客需到店亲手制作。不同款式难度不一:制作热干面和油饼包烧卖需2至3小时,豆皮需要4至5小时,汤包因造型复杂,得花两到三天才能完成,价格也从168元到500元不等。
店内摆放整齐的各色扭扭棒。记者商佩 摄
当天刚一放学后,11岁的张隽希就来到了店里,他是第一个完成全部四款作品的孩子。“从画设计图到精细化制作,我用了半个暑假。”他说,“最难的步骤是编豆皮和缠桶身,重复动作很多,好几次想放弃。但我想让更多人了解武汉文化,就坚持下来了。”
张隽希展示完成的作品和设计图。受访者供图
“看到孩子的变化很有成就感。”闫佳说,“一开始他们眼前全是一堆零件,只有一步步拼起来,才能看到成果。这个过程非常锻炼意志力。”她还注意到,孩子们一坐就是一下午,不会去碰手机平板,甚至会因碍手而主动脱掉手表。
张隽希背着他制作的四款“过早”作品。记者商佩 摄
张隽希的妈妈也很支持孩子做手工,她认为知识学习没有止境,但首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灵巧的双手,“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闫佳展示正在设计的黄鹤楼扭扭棒作品。记者商佩 摄
“这是一种给小朋友的文化传承,让他们对自己城市的文化有认同感,也愿意去传递。”闫佳说。目前,她和团队正在尝试用扭扭棒制作武汉地标——黄鹤楼,继续以手工的方式传承武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