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笔墨传承城市文脉,书写新时代“汉上书风”,书法家柳国良做客“艺心向党”崇德尚艺名家新秀大讲堂
9月17日下午,由武汉市文联、长江日报社主办的“艺心向党”崇德尚艺名家新秀大讲堂在长江日报演播中心举行。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武汉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家、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柳国良从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出发,解析武汉书法文脉的赓续逻辑与历史群像,为武汉书协会员与广大书法爱好者带来一场深度的文化阐释。
柳国良在“艺心向党”崇德尚艺名家新秀大讲堂解析武汉书法文脉。 曾熙来 摄
溯源千年
武汉见证书法历史流变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字书写传统源远流长。武汉自3500年前盘龙城建造起,便有诸多文字书写艺术流传于世。”大讲堂上,柳国良带领书法爱好者溯源武汉城市书法文脉。他表示,武汉所处的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历史流变的重要阵地。从文字创始之初先民的刻画符号到浪漫飘逸的楚简帛书法墨迹,从“书圣”王羲之在武昌的匆匆履迹到“宋四家”中苏轼、黄庭坚、米芾在黄州、鄂州、襄阳的创作高潮,从董其昌在鄂的交游和晚明帖学余绪到清末张裕钊、杨守敬在东瀛的碑学传播,湖北和武汉屡屡成为全国书法的瞩目之地,影响及于海外。
柳国良认为,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绝,书法功不可没,“将书法融入每个人的思维认知,让汉字深度扎根于我们的文化体系,有助于中华文明始终脉络清晰、传承不辍。”
活动中,柳国良分享和解析了王羲之的《远宦帖》、李邕的《李思训碑》《岳麓寺碑》等书法作品以及历代书家的创新主张。“继承发扬武汉先辈的书风,也是当代书法家的历史责任。”
2021年出版的《湖北书法史》,由孟庆星、王祖龙、王晓光、柳国良等合力编撰,60万字巨著曾被著名书法学者、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称赞“学术上可谓领全国之先”。柳国良在分享这部著述编著过程的时候说:“我们在写的时候,发现武汉是绕不开的城市,武汉书法底蕴极为深厚,资料非常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近现代书风的发展。也正是如此,我们更应该担当使命,完成武汉书法的延续。”
植根荆楚
首要回归“简牍的世界”
当代武汉书家在书法道路上该如何发展?柳国良认为,首先要“回归简牍的世界”。从先秦到魏晋,长达一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华先民的文明创造和积累大多由简牍记录并传承。简牍上承甲骨文和金文,下启纸质的写本和刻本文献,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简牍是湖北地区早期书法史的重要载体,为研究早期书法演变提供了珍贵资料。睡虎地秦简、秦家咀楚简、郭店楚简,张家山汉简等等,每一批简的内容都有重大不同,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内容,从而奠定了湖北简牍在全国简牍中的学术地位和价值。”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近年备受关注的云梦睡虎地秦简,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秦简,更被誉为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家书。柳国良曾带着学生赴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对睡虎地秦简的全部文字进行了考证、书写,最后用毛笔将上面的文字复制出来。他认为,简牍是湖北重要的文化资源,也是书法创新的重要取法资源,武汉在楚简研究和传播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从书法视角分析楚简,柳国良认为,楚简书法蕴含着楚文化的基因,两千年前的楚人书写仍契合当今书法艺术规律,其风格诡谲、浪漫且多姿多彩,为当代书法家开辟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回归简牍的世界是武汉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守正创新
“汉上书风”彰显时代气象
当代书法从改革开放后迎来新的大繁荣、大发展,武汉书法界始终走在前列。柳国良表示,如何为汉上名家树立更多典范、搭建更优质的展示舞台,进而更好地影响新一代年轻人,已成为当今武汉书法界的重要使命。
讲座中,柳国良通过大量图片、视频资料,系统梳理了武汉近三年来深挖汉上名家资源、培养中青年书法人才、推出众多品牌展览等深耕举措,更着重回顾了2024年在汉举行的首届武汉书法季的高光时刻:全国书法名家齐聚江城,50余场各类书法活动接力举行,不仅吸引了全国书法爱好者来汉共赴盛会,更为文化艺术融入城市、赓续历史文脉探索出全新路径。
柳国良也历数武汉书家以笔墨传承城市记忆、让文化艺术融入城市所做出的努力:他们集体走进社区为居民开书法课、写福字,在车谷片区担任中小学美育副校长,为武昌古城撰写巨幅春联,在央视节目中教机器人写书法,年轻的书法家甚至将自己的情书写进书法展……“我们所践行的目标,是希望让书法活动遍及到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让书法元素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生动起来,让书法成为每一个角落的灵魂所在。”
翔实的展示和生动的讲述,点燃了现场书法爱好者的参与热情。江汉大学书法创作研究方向研究生李汉阳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将进一步发挥楚简书风的地域优势,以《湖北书法史》等文献为理论资源,为汉上书法文脉的赓续贡献青年力量。武汉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郭天天也深受启发:“作为青年书法家,更应当自觉地将创作与研究视角融入武汉的地域文脉,让我们的思考与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用手中的笔为这座英雄城市书写新的时代注脚。”
柳国良,艺术学博士,现任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武汉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文化传播与书法评论委员会主任,武汉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他多年来致力于书法创作与理论、艺术史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古代书法史学史”、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器物、群体、制度:社会学视角下的北宋书法研究”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著有《从器物到制度:社会学视角下的北宋书法研究》《黄庭坚草书及当代书法现象研究》等学术专著,书法作品多次入展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作品展、首届长江杯全国书法作品展等国家级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