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位村民牺牲70多年后,这位武大老教授一直还记着他们
武大老教授一直铭记着五位村民的牺牲,这些村民在七十多年前英勇无畏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但这位老教授仍然对他们心怀感激,时常回忆他们的英勇事迹,这段摘要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武汉热线wuhanews8月29日讯“抗日游击战中,我父亲老家鄂州市杜山乡李家大墩乡的5位村民英勇牺牲,多年来,我父亲一直记得他们的名字。”28日,武汉理工大学退休教授李明向长江日报记者展示父亲12年手写的两篇回忆录。
李明的父亲李子彬1930年出生,2023年去世,生前是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老教授。李子彬在2013年的回忆录中写道: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武汉和鄂城沿江和公路一线,完全沦陷于日寇的铁蹄之下。此时国共合作号召全国人民“拿起枪,打东洋,救中国,保家乡”,枪口一致对外。广大农村组织了抗日游击队,许多乡村青壮年纷纷参加。
李子彬90大寿时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李子彬写道:村民魏时福最为勇敢机智,听说他曾只身潜入樊口街,打死离队独行的日本鬼子兵,缴获三八式步枪一支。还有他们房下的李祖荒叔叔,年龄十七八岁,也参加打日本的游击队。
回忆录记载:1939年夏天,抗日游击队十余人在泽林嘴公路旁埋伏,准备打日寇的军车,不料来了几车的日军,他们枪炮精良,子弹充足,游击队枪支弹药远不及日军,因之战败。魏时福身负重伤,被日寇捉去,捆绑手脚,置于军车之后,拖拽而死光荣牺牲。而祖荒叔负伤隐藏于本村水塘边,被日寇发现,用机枪扫射而亡。
李子彬手写的回忆录。受访者供图
1941年春夏之交,油菜花黄,麦穗初放,正准备插秧时,有日本侵略军从路口一带侵犯。村子里一二十位游击队员奋起赴战,经东湾塘大堤外,由地尾向细柯家墩和李家窑直冲。这两个村庄都在河边,地势较高,日军的机枪、小钢炮齐发,打了一阵后,便从雍家湾、柯家营方向逃跑了。这次虽然赶跑了日本侵略军,但不幸牺牲了3位村民。杨玉阶和余海子在麦地里阵亡。余细哈腹部中枪,失血过多而死。
李子彬回忆:“杨玉阶40余岁,有老母和儿女。余海子30多岁,有妻子和两个儿子,大儿叫雨生,小儿叫又生,当时都很小。余细哈当时只有十五六岁,长得很帅,眉清目秀,中等身材,健壮结实。他大我三四岁,我叫他细哈哥。”
李子彬手写的回忆录。受访者供图
李子彬的另一篇回忆录则讲述了1942年夏末秋初,日军进驻村庄,抢劫财物和粮食。游击队与日军激烈枪战,黄昏时分日军撤走,并烧毁了五六间村民的茅草屋。那时李子彬12岁,正读私塾,先生让孩子们藏在桌子底下,以避枪子。
李明告诉记者,父亲李子彬1956年考取中山大学,曾担任中山大学团总支书记,1965年父亲被公派至英国留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最先派遣至英美国家的留学生,任留英学生团体的负责人。李子彬后来调入武汉大学工作,在武大有崇高的学术声望。
1965年李子彬留学英国时在马克思墓前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抗日战争那段经历,父亲一生都没有忘记,他生前多次讲给儿孙听,提醒我们不忘历史。”李明告诉记者,父亲回忆录中提到的5位英雄村民,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其中余海子的大儿子余雨生参加了抗美援朝,2021年在宜昌逝世;小儿子余又生一直在故土生活,前些年去世。余又生的儿子余庆华与李明年纪相仿。魏时福之子魏太木前几年去世,其孙魏楚平、魏加平、魏细平在李家墩生活。
李明告诉记者,这5位抗日牺牲的英雄村民,“父亲记下他们是不想让他们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认为这样对不起死去的英雄和村民。记录他们,让后人知道先烈们的名字,是对他们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