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东湖的晨雾、长江的落日,是任何摄影棚都无法复制的”,金秋武汉,年轻人纷至找机位

访客 2025-11-28 13:04:23 1809

“东湖的晨雾、长江的落日,是任何摄影棚都无法复制的”,金秋武汉,年轻人纷至找机位

  深秋的武汉色彩斑斓,正是赏景拍照的好时节。

  汉阳树下,解放公园旁的梧桐路上,涌入大量游客和市民,他们不约而同地做着同一件事——寻找最佳“机位”,定格眼前美景。

  11月15日清晨5时30分,东湖凌波门栈桥上已站满了等待日出的游客。摄影爱好者彭攀架起三脚架,等待日出时刻的“天空之镜”。“我专程从孝感赶来,就为了拍这张‘悬浮’在水面上的照片。”他说。

  这样等待数小时只为一张照片的场景,在武汉已不鲜见。

  11月15日清晨5时30分,东湖凌波门栈桥上已站满了等待日出的游客。记者余睿 摄

  “黛瓦配金黄银杏,很多人第一个想到北京,但武汉人也有自己的秋日限定,随手拍都有大片感!”11月27日,武汉摄影师二凤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在武昌区首义大道和起义门古城墙拍摄的银杏照片,收获了数百个点赞。网友纷纷回复:宝藏机位要藏不住了。

  市民游客在起义门古城墙上拍照。受访者供图

  “武汉的拍摄场景太丰富了,自然、历史、现代、工业,什么风格都有。”摄影师张帆说。他曾在巴公房子前为游客拍照,如今转战多个“网红机位”,月收入轻松过万。

  黄鹤楼更是被研究得透彻。从司门口天桥仰拍的“楼与车流”,到长江大桥桥头堡的“楼与江色”,再到得胜桥老巷的“楼与烟火”……每一个角度,都是一张“武汉名片”。

  武汉90后女孩李一一是这方面的“专家”,她热衷于发掘并分享那些不为人知的角度。

  “找到一个宝藏机位拍出好看的照片能让我开心好多天。”在黄鹤楼西门的天桥上捕捉楼宇与长江大桥的硬核同框;夜幕降临时,看亮灯的楼阁点亮城市浪漫;或是钻进距地铁站200米处的得胜桥,不经意间就忽然与黄鹤楼遥遥相望,别有一番风味……李一一将自己探索发现的机位分享到小红书,每一条都广受好评。

  “为了帮助游客找到完美的机位,我们还推出了‘黄鹤楼最佳拍摄点位地图’,引导游客有序打卡。”黄鹤楼公园工作人员介绍。

  “我敢说,这里是‘龟蛇锁大江’的最佳观景点位。” 近日,来自北京的游客迟先生登上龟山蝴蝶泉观景台,让10岁的儿子现场背诵毛主席的诗词《菩萨蛮·黄鹤楼》。直至傍晚,他们一家才沿着绿道下行,等待晴川阁的夜间演出。他满意地总结:“这一趟旅行收获很大,沉浸式游览体验太棒了!”

  迟先生一家的行程,正是一条经典的“出片”城市漫游路线。这条“龟蛇锁大江”路线,将自然山体、现代构筑、历史遗存和现代光影艺术无缝衔接,提供了一场层次丰富的视觉与文化盛宴。

  在汉阳树公园附近,一块“环汉阳树CityWalk”指示牌格外显眼。公园方以汉阳树为中心,将附近几个景点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打卡线路。

  “环汉阳树CityWalk”指示牌。受访者供图

  “吃完午餐准备回公司的路上,看到了这个指示牌,就试着走了走,没想到这周边的小景点这么多。”11月27日,市民栗子探索了这条线路后,将这份惊喜分享给了同事、朋友。

  在武汉,“出片”机位如同散落的珍珠,催生了一条条将它们有机串联起来的城市漫游线路。

  在汉口历史风貌区,有温度的城市更新更是赋予了历史街区全新的“可拍性”。

  为了兼顾游客拍照需求与照明需求,坐落在胜利街与黎黄陂路交会处的白色灯杆被撤掉,换为与建筑氛围更搭的造型;保安洋行旧址、巴公房子等老建筑蝶变为文化酒店;咸安坊于旧城中脱胎,成为新的文化地标……

  为了游客能更好“出片”,咸安坊挂起巨大的装置。记者余睿 摄

  江岸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项目不仅保留了历史肌理,更通过细节的营造、灯光的氛围、砖墙的质感、铁艺的线条,将整个片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可漫步的、步步皆景的露天摄影棚。

  美化后的城市空间,释放了文化底蕴,也提升了消费品质。数据显示,2024年,汉口历史风貌区接待游客3900万人次,其中七成为年轻人。

  “出片热”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现在的人出门,必须拍照。为了一个绝美机位,跨越大半个城市都值。

  近年来,武汉通过城市更新,不断探索结构优化、品质内涵提升的新路径,由此创造了一批受游客喜爱、适合“出片”的景点。

  洪山区武钢云谷·606,在保留工业遗迹的同时增设艺术装置,成了热门综艺取景地,吸引粉丝前往打卡;江夏区灵山矿坑变成一泓清澈的“天空之眼”;武钢一号高炉改造成工业遗址博物馆……一系列新景致通过“出片热”被广泛传播、认可和塑造,持续刷新着武汉的城市形象。

  近日,武昌鼓楼洞成了新的“打卡点”,拍穿桥而过的绿皮火车成为潮流。记者余睿 摄

  社交媒体上,#武汉拍照绝佳点位#、#武汉出片攻略#等话题阅读量累计超过10亿。年轻人不仅是游客,更是城市形象的“共创者”。

  “过去的武汉,形象相对单一。而如今,通过无数普通人的镜头,江景、湖景、里份小巷等多元面貌被呈现出来。”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瑞分析,这样的转变,让城市变得更具层次感和亲和力,也推动城市形象完成了从“硬核工业”到“宜居宜游、有温度有内涵”的自然更新。

  11月22日周六,拍照打卡的市民游客涌入解放公园。记者余睿 摄

  “东湖的晨雾、长江的落日,这些自然景观是任何摄影棚都无法复制的。”在东湖绿道,来自上海的大学生桑桑正和同学一起等待日出。刚刚过去的周末,这里几乎“长”满了像他们一样来打卡的年轻大学生。

  “市民追求‘出片’本质上是对城市文化内涵、美好生活的主动探寻与情感认同,是人们物质生活富足以后,对精神层面的高度追求,也是‘人民城市’理念下市民游客参与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李瑞说。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