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30年前,杨振宁欣然登上武汉长江二桥

访客 2025-10-23 15:18:30 861

30年前,杨振宁欣然登上武汉长江二桥

  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与世长辞,享年103岁。

  有朋友发来图片,清华园里这几天悼念的队伍排得很长很长。

  武汉人也在以自己的方式默默悼念。

  杨振宁与武汉也是有交集的。

  据目前所了解,杨振宁一生到过武汉四次。

  第一次是1938年路过武汉。

  第二次是1993年10月,适逢华中理工大学建校四十周年,学校邀请杨振宁出席校庆大会,杨振宁现场分享了他做学问的心得。

  第三次是1995年6月,杨振宁再次访问华中理工大学,并为首届“湖北省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颁奖。

  第四次是2007年9月,杨振宁作为中国科协年会核心嘉宾赴武汉参会,期间访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围绕物理学发展、科研方向等问题与学生深入交流。‌

  1995年6月11日,杨振宁夫妇欣然登上刚刚建成尚未通车的武汉长江二桥。 前排右三为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右一为华中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冯向东,杨振宁左后为本文作者。 辛国胜 摄

  参加华工四十周年校庆,分享治学心得

  杨振宁的四次武汉之行中,我有幸与先生有过两次交集。

  第一次是华中理工大学建校四十周年时,杨振宁应邀出席。校长杨叔子在台上现场赋诗两首,赠送给杨振宁。杨叔子抑扬顿挫地当场吟诵,台下师生发出会意的笑声。

  杨振宁在台上分享了他的治学心得。他讲了一个故事:他与大物理学家费曼在同一家研究所做研究,费曼每天早晨到研究所后,碰到一个人就拉住不放,兴奋地讲他昨晚又有了什么新发现。当然,他的所谓新发现并不一定都对,但只要有一个闪光点是正确的,日积月累,就很了不得。为此,该研究所特意创造许多公共场景,如咖啡吧,让不同领域的研究者能够不时聚在一起交流碰撞,而不是关起门来各自搞自己的研究。

  杨振宁的演讲大约持续15分钟,大师的经验何其宝贵,对国内科研工作者应该大有裨益。我作为当时高校战线记者,全程见证并录了音,至今仍保留着。

  欣然登上长江二桥,被百万观桥市民“包围”

  如果说第一次交集,我只是一名见证者。那么,第二次交集,我则是全程深度参与其中。

  那是1995年6月,长江二桥刚刚建成,尚未通车。

  当时,恰好杨振宁来汉为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颁奖,并访问华中理工大学,听闻此事后,他表示很想看看新建成的长江二桥。

  华工大宣传部负责人跟我打电话,希望我们能帮忙协调促成此行。我当即向报社汇报,报社与市建桥指挥部进行了沟通。随后,华工、报社、市建桥指挥部三方反复商量,在杨振宁紧张的行程中挤出一块时间。

  6月11日,长江二桥开放观游的最后一天上午,杨振宁如愿来到二桥,成为武汉长江二桥建成后登桥的第一位世界名人。

  上午10时,我在长江二桥南岸桥头接上了由华工大校长杨叔子、党委副书记冯向东陪同的杨振宁、杜致礼夫妇。武汉市方面由副市长殷增涛出面接待,殷振涛迎上前去,与杨振宁及夫人热情握手。

  此时,宽阔的桥面已是人流滚滚,一眼望不到头。这种百万市民观桥的浩大场面令杨振宁十分惊讶,他本来只打算在桥头短暂游览,此时却很想纵观全桥,与百万观桥市民同乐。殷增涛当场拍板:行!

  现在的人们可能难以理解那时全城百万市民的期待与兴奋。从1957年“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到1995年武汉长江二桥建成,前后间隔长达38年。为长江所阻隔的武汉三镇,仅靠一座长江大桥和无数轮渡承担过江交通重任,个中苦涩一言难尽。长江二桥建成的意义,唯有这座城市的市民最能体会。

  在交警协助护送下,车队向桥中驶去。汽车成了“激流”中挺进的“舰”,人流从窗外不断向两边分开又朝后退去。

  杨振宁从未见过如此浩荡的人潮,他感慨地对冯向东说:“二桥通车对武汉市民可能是很大的事,水隔三镇,建桥关系到千家万户,实现人民多年的愿望,人民才会如此关心、兴奋。”

  在大桥左跨400米处,杨振宁和夫人下了车,快步走向桥边,环视南北两岸,远眺浩渺烟波。他举起摄像机,远景近观、桥貌人流,边拍摄边听殷增涛介绍武汉及二桥建设情况,杨振宁和夫人显得兴奋而愉快。

  抚今追昔,杨振宁感叹不已:“我1938年路过武汉,看到的是百万流民、满目疮痍,今天看到的百万市民观桥,真是沧桑巨变!”

  这时,人流中有人认出了杨振宁,一瞬间,人流形成环状的“漩涡”向我们一行涌来。工作人员急忙疏导,但仍有人群聚流紧缩引起局部超载之忧。殷增涛不得不请杨振宁夫妇上车。

  我们一行到达北岸黄浦路立交桥附近时,杨振宁夫妇二度下车,他先仔细扶着护栏,又环视周围环境,询问桥的造价、通航功能等情况。随行的长江二桥副总工程师郭光明一一作答。

  杨振宁说:“长江二桥的造价比美国同类桥要低得多。”

  夫人杜致礼女士则感叹:“靠地方筹资兴建如此雄伟的大桥,真不简单。”

  当杨振宁得知长江二桥的建设水平已超过了主导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老师苏联,武汉已着手准备建设更先进的三桥时,他从口袋里掏出郭关鸣递给他的名片,边看边打量郭关鸣,饶有兴味地说:“等武汉长江三桥、四桥建成时,我还要来看看。”

  郭关鸣紧握杨振宁的手说:“杨先生,武汉等着您!”

  武汉晚报1995年6月12日报道。

  “百万市民观桥”成为绝响 武汉已成“世界桥梁之都”

  自长江二桥以后,武汉加快了过江通道的建设,再没有出现过百万市民观桥的热闹景象。长江三桥、四桥建成通车时,也没有等来杨振宁先生的再次光临。

  3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如今,长江武汉段建有大桥12座,过长江隧道2条、过长江地铁线5条,还有2座长江大桥、1条过江隧道、2条过江地铁线正在建设中。武汉成了闻名遐迩的“世界桥梁之都”。

  斯人已逝,大师远行。

  他向宇宙问路,为祖国燃灯,让中国人第一次在世界科学之巅,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更以一生之行,为中华民族注入了科学自信:“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他每一步都心系家国,在历史长河中刻下不灭的印记。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