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不临海也“闯”深海,武汉企业凭“光”织就海底数字网

访客 2025-09-22 14:07:31 574

不临海也“闯”深海,武汉企业凭“光”织就海底数字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海洋科技发达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科技水平的高度决定了海洋开发的深度。我国正在通过发展海底光缆通信,有力支持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作业等领域的通信需求。

  长飞光坊车间引入多个数字化系统

  细如发丝的光纤,支撑起了我们今天超高速的互联网通信。海底光缆实际上承载了全球95%以上国际间通信的容量,是全球数字化、信息化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当前,武汉已成为全球最大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多家光通信头部企业接连亮出跨洋传输新本事,为海洋强国建设筑牢“数字海疆”。

  武汉不临海,却靠着硬核“光科技”,把“数字纽带”铺向深海大洋。

  国际博弈:凭“光”突围

  全球海底光缆总长已达14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5圈,每天承载着万亿级美元的金融数据传输。

  长期以来,这一战略基础设施的技术与市场被美、法、日企业垄断。近年来,海底电缆已成为国际“科技战”的核心之一。美媒体去年曾发布“美国对中国:电缆大国的水下暗战”视频。去年,外交部发言人主持例行记者会时也曾表态,美国公然违反国际规则和商业运作模式,在海缆领域对中国构筑“小院高墙”。在此背景下,武汉相关企业大力推动技术创新突破和跨越发展。

  长飞总部大楼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预制棒、光纤、光缆市场份额连续9年居世界第一。近日,企业发布信息,联合相关单位在粤港澳大湾区桂山岛与外伶仃岛之间,成功铺设全球首条7芯光纤海底试验光缆,建立超大容量、超长距离的海底光网络。这为海缆“扩容不增粗”提供了革命性解决方案。

  同在近日,烽火通信宣布,联合中国移动、光通信技术和网络全国重点实验室、鹏城实验室等单位,基于AI算法实现了在200公里标准单模光纤上254.7Tb/s的超高速传输,为跨洲际、跨海洋等大容量长距离场景的信号传输提供技术支撑。

  总部位于武汉的烽火通信是中国光通信的发源地,是光通信领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队”,先后实现了多个国内首创和全球第一。

  这些企业的突破不仅打破了容量与距离的物理限制,更在国际遏制态势下撕开了一道技术突围的口子,提升了中国方案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确保中国在下一代通信技术竞争中占据先机。

  “水下长城”一砖一瓦构筑全产业链能力

  这并非来自武汉的首次突破。去年,中国信科旗下光迅科技联合高校、企业,实现了单跨距1002.75公里无中继光通信传输,打破世界纪录——这是全球首次做到千公里级单跨距传输。据市场分析,该技术在开发近海渔业、保护海洋资源领域大有作为。

  为啥大家都盯着“海底传光”?中国信通院专家牟春波说,海底光缆传输容量大、时延低、好建设,是全球网络的“主动脉”。

  据了解,如果没有跨洋光纤,油气平台千米井下参数会延迟回传;如果没有跨洋光通信传输,国际量子通信密钥生成速率大幅下降,关键数据难保安全;如果没有洲际“数字毛细血管”,北京患者医疗影像传至大西洋彼岸医院,分钟级延迟可能错过黄金救治期;如果没有“海底高速通道”,“一带一路”国家港口与海关系统无法“秒级同步”,跨境电商小包追踪要等数十小时。

  烽火通信研发

  烽火通信斥资近30亿元打造的亚洲最大海洋通信产业园,具备年产1万公里海底光缆、1000个中继器的能力。

  目前,烽火通信在光棒-海纤-海缆方面,拥有全产业链布局,在海洋光通信领域,成为全球唯一自主打通芯片器件、岸基及水下设备、光棒海纤海缆、海洋工程装备四大核心技术领域的企业,正积极参与全球海洋网络的优化与建设。

  近年来,长飞产品应用场景覆盖“空-天-地-海”多个维度,推出了水下特种产品解决方案。2024年11月,企业完成对海缆制造平台长飞海洋科技海洋工程电缆有限公司)的收购,业务直接向海洋工程延伸。

  这种产业协同能力使得武汉虽不临海,却能形成从核心材料、关键器件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生态,成为国家深海技术创新的“非典型”高地。

  产业生态的构建同样至关重要。武汉光谷已形成从基础研究、中试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烽火通信与鹏城实验室的携手、长飞公司与中山大学、南方海洋实验室的联合攻关,探索“企业主导、产学研协同”的创新模式,使得技术突破能够快速转化为产业能力,形成可持续的创新优势。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