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科技金融先锋队”掘出知识金矿,企业凭80余项专利和一群博士获贷千万元

访客 2025-09-17 13:14:02 1148

“科技金融先锋队”掘出知识金矿,企业凭80余项专利和一群博士获贷千万元

  “没有厂房设备抵押,仅凭知识产权和人才价值就拿到1000万元资金!”摸着刚签完的贷款合同,武汉中科锐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难掩激动。近期,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跃迁带动光模块需求激增,这家拥有80余项专利、由国家级人才领衔的高科技企业急需资金引进高端人才,却被传统融资门槛卡住。

  一纸合同背后,一场针对科技企业“轻资产、无抵押、融资难”的破冰行动,正在武汉推进。直面这一核心痛点,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创新环境处这支“知识价值掘金队”,把沉睡的知识价值唤醒为流动的信贷活水。

  一张“轻资产”

  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答卷

  科技型企业成长路上,技术是矛,资金是盾。但在传统银行风控体系里,“硬资产”不足是影响融资能力的一大痛点。

  “多数科技企业最值钱的就是人脑和专利。”市科创局创新环境处处长范方勇坦言,以往,银行看不懂技术、算不清风险,企业又拿不出抵押物,“两边都委屈,两边都着急”。

  泽石科技的困境就是典型例子。这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手握固态硬盘主控芯片核心技术,却在启动模组生产基地建设时面临资金断档。武汉农商行客户经理上门时,企业负责人指着实验室里几台电脑苦笑:“除了这些,我们只剩专利技术证书和一群博士。”

  直面这道难题,市科创局按照湖北省的重大改革部署,着手打通知识与信用间的沟壑。

  创新环境处紧锣密鼓深入全市78个园区调研、组织42场银企座谈后,一套聚焦科技企业特质的风控逻辑逐渐成形。

  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是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改革传统科技服务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突破口。2025年4月,《武汉市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实施细则》正式印发。

  “这是全国首创的科技企业专属信用评价体系。”市科创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知识价值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将“无形的知识资产”转化为可视信用评级,为银行机构“找不到、估不准”的贷款痛点提供解决方案;以真金白银提供最高80%风险分担,解除银行科技贷款后顾之忧。

  打通“数据孤岛”

  在信息洪流中架设“信用桥”

  蓝图绘就,如何落地?创新环境处兵分三路。

  建机制,打造科技金融“智慧大脑”。在“湖北科创企业智慧大脑”平台开辟知识价值信贷专区,企业专利、研发投入、人才团队等50余项数据实时生成信用评分。汉口银行光谷分行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过去评估中科锐择,要翻上百页专利材料;现在系统自动抓取80余项专利价值,结合国家级人才团队背景,3分钟完成初评。

  强队伍,281名金融服务员直插一线。“起初担心核心技术泄露,银行竟带着评估机构上门了!”叁木汽车财务总监至今记得武汉经开区那场政策宣讲会——建设银行现场演示第三方加密评估流程,当场打消企业顾虑。这支由创新环境处统筹的“科技金融轻骑兵”,半年跑遍全市园区,举办银企对接活动51场,将政策“翻译”成企业听得懂的行动方案。

  通堵点,定制化产品精准“滴灌”。“从申请到放款,500万元资金5天到账!”东江菲特负责人打开邮储银行APP时仍觉不可思议。针对“瞪羚”“小巨人”等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创新环境处联合银行推出“善新贷”“科创e贷”等专属产品,让轻资产企业融资“像网购一样便捷”。

  700亿元“知产活水”

  浇灌科创森林

  机制创新,凭“知产”贷来“及时雨”。

  在武汉经开区,叁木汽车凭借“瞪羚”企业资质和知识产权,拿到748万元贷款启动新势力车企项目;在光谷未来城,汉口银行依托“智慧大脑”模型,为中科锐择的80余项专利和博士团队打出高分,千万元资金直达企业账户;在临空港,泽石科技通过绿色通道,300万元信贷资金及时填补研发资金缺口……

  一组数据见证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

  截至目前,武汉市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累计放款超700亿元,惠及7400家科技企业。

  半年时间,武汉科技金融生态正在重塑。

  知识价值信贷打通科技、产业、金融的三角闭环。“过去银行看报表,现在看创新基因。”汉口银行有关负责人坦言,在市科创局创新环境处推动下,全市已形成“政策—平台服务”三位一体的科技金融生态:前端有《实施细则》提供制度保障,中端有“智慧大脑”精准画像,后端有金融服务员网格化对接。

  深夜10时,市科创局大楼仍亮着数盏灯。创新环境处的办公室里,键盘敲击声与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合作银行第23批贷款正在导入数据,本周要督促运营机构完成1391笔贷款复核备案。”年轻干部王琪揉着发红的眼睛说,处室要完成《武汉市高校师生创业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首贷户贴息项目实施方案》第三轮征求意见。

  “政策从纸面落到地面,是我们干部能力作风最直接的试金石。”市科创局有关负责人这样总结。在“干部素质提升年”的引领下,创新环境处党员干部将办公室“搬”到基层:在园区宣讲台上解读政策,在银企对接会现场协调问题,在平台建设一线跟进优化。“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推动着这支队伍在破解科技金融难题的攻坚战中拔节成长。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