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全国高校停招专业2220个!昨日明星遭“劝退”,有些专业又悄悄火了

访客 2025-07-27 13:52:48 1418
近日,全国高校停招专业数量达到2220个,一些曾经备受追捧的专业遭遇“劝退”,与此同时,一些专业却在悄然兴起,这一现象反映了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的变化,提醒广大学子在选择专业时需关注就业前景和市场需求,理性选择,避免盲目跟风。

全国高校停招专业2220个!昨日明星遭“劝退”,有些专业又悄悄火了

  “5年变4年!”7月15日,武汉科技大学发布公示:将建筑学本科专业修业年限调整,这是继教育部公布的2024年度49所调整高校之后,又一个缩短学制的高校。

  武汉科技大学官网截图。

  教育部近5年数据显示,超过4000个本科专业布点悄然退场。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全国高校共撤销专业点1428个、停招专业点2220个。

  与此同时,29种全新专业首次亮相。建筑学、土木工程、广告学等昔日热门专业风光不再,碳中和、人工智能、动物医学等专业则异军突起,全国高校正经历一场专业大洗牌。

  一个岗位多专业竞争:广告学专业正批量退场

  1983年,厦门大学成立国内第一个新闻传播系,并首次开设广告学相关课程,至2013年,全国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高校达287所。然而,在此后短短数年,广告学迅速由盛转衰,很多人还来不及毕业,该专业就已遭遇撤销或合并。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3年到 2022年,共有53所高校撤销了广告学专业,其中不乏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至2023年,全国开设广告学的本科高校数量已锐减至约229所,10年间降幅约20%。

  湖北大学广告学专业郑莹莹在上专业课。

  今秋将读大四的湖北大学广告学专业学生郑莹莹,已经攒了3份实习经历。她感慨:“课堂上的4P理论在真实职场几乎‘用不上’,广告学对设备、实践平台要求很高,但普通院校资源有限。”核心课程如广告策划、媒介策略偏重传统广告公司,但现实是“广告公司岗位稀少,多数同学涌入新媒体运营赛道”。

  郑莹莹观察到岗位的去专业化,“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等专业的同学都能和广告学‘抢饭碗’”,同时“AI文案生成已能完成80%的基础创作”。此外,网络与新媒体等新专业的增设,进一步挤压了广告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郑莹莹在互联网公司实习之后,感到节奏快、压力大。“单休是常态,抓热点是使命。比如晚上10时出了重磅新闻,必须马上写推文,绝不能等到明天。”她结合自己及同学们的经验得出:“薪资取决于个人能力和公司竞争力。一般来说,小公司新媒体运营岗4000元到6000元,大型互联网底薪可达8000元。”

  传统广告业式微、课程的滞后、普遍的低薪高压生态,让这门曾承载创意梦想的专业光环渐褪。

  宠物经济火了:首个伴侣动物本科专业问世

  与广告学专业的式微形成反差,动物医学借着“它经济”的东风,火了起来。2025年,中国农业大学正式设立了动物科学本科专业,这是全国首个聚焦宠物产业的本科专业,学制4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主要课程模块包括针对犬、猫、马的遗传与繁育、营养与食品、行为与护理等。

  《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城镇犬猫保有量达1.24亿只,宠物消费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关口,宠物医疗需求呈现井喷态势。

  26岁的刘时伟现任武汉御和动物医院技术院长,他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2019年下半年开始实习,2021年转为正式宠物医生。他向记者透露行业现状:“以转诊中心为例,单月诊疗服务收入可达30万到40万元,而普通社区宠物医院的月均流水普遍在15万元左右”。

  行业高需求背后,是人才适配的矛盾。刘时伟直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往往不能完全胜任实际工作。”他认为,原因在于“书本知识陈旧,与临床脱轨,动物医学缺乏人类医学的系统化规范培养体系。”

  将要读大三的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武汉海伦动物医院实习生陶文洁对此深有体会。陶文洁说:“学校教学偏重牛羊猪鸡鸭鹅等动物,实习时才真正接触到猫狗病例。”

  陶文洁在武汉海伦动物医院照顾受伤宠物。

  陶文洁向记者介绍了毕业后的求职方向,主要包括动物医院、养殖场和生物公司。她说:“动物医院实习生的底薪1000元到2000元,工作时间‘早9晚9’。养殖场底薪3000元到5000元,但封闭性强,可能数月不能外出。”

  刘时伟强调了持续学习和热爱的重要性。“个人职业发展高度依赖从业后自我投资。”虽然看好行业前景,他同时表示工作强度高且精神压力大,薪资地域差异显著。他介绍:“正式医生收入与接诊量挂钩。武汉底薪普遍在4000元到9000元,杭州可达1.8万元,提成比例在3%到12%之间。”

  计算机专业降温:大学所学跟不上技术迭代

  几年前稳坐大热门的计算机专业,近年来也面临着热度消退的迹象。记者了解到,这个以高薪著称的专业,正深陷“内卷”漩涡。

  15年前从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周明告诉记者,当时本科一毕业,他就拿到了一家大型国企的offer,后来又跳槽到一家外企,10年间,工资以每年10%的幅度增长。那些读了研究生、进了大厂的同学,更是赶上了“时代红利”。他举例,好几个同学在知名大厂干了10年后,年薪涨到了百万元。“2015年到2019年是黄金期,之后就慢慢降温了。以前本科生还好找工作,后来好点的公司就要求硕士,本科至少‘211起步’。”周明说。

  2022年从河北工程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毕业,仅工作一年后就转行的赵雪婷向记者分享了她的经历。“第一份工作是前端开发实习生,薪资3600元。第二份工作转做测试,薪资4000元。”两份工作压力都不小,赵雪婷回忆:“公司里很多老员工下班后都会选择报一门培训课程。但是,工作压力这么大,哪有精力持续学习呢?”她后悔的是,大学时没有报校外培训班,提前掌握技能,因为“学校里教的都是皮毛,导致工作后跟不上,每天下班都要学习到凌晨”。

  两年前,毕业于暨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成功入职了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家大厂的郑浩也认同这一观点。“仅靠学校教的知识,想进入大厂概率很低。”他回忆,当时校招进阿里就经历了4轮面试,腾讯的社招更是多达5轮。“如果本科不是‘211’或者‘985’,想进大厂难度非常高,除非个人能力真的是万里挑一,拥有全国类的大奖。除此之外,还得有两到三段丰富的实习经历,才能在面试中具备竞争力。”他补充说:“我的一些学弟甚至从大一就开始找实习了,大四就能集齐美团、字节、阿里、腾讯4个大厂的实习经历。”通过校招,他第一份工作的年薪在30多万元,后来通过跳槽,年收入涨到了40万元到50万元。

  谈及程序员常被讨论的“35岁危机”,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主修统计和数学双专业的李凯蒂告诉记者,在微软工作3年,她深有体会:“无论是知识、软件还是硬件,更新速度都非常快,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很多年纪较大的从业者学习能力跟不上,确实容易被淘汰。”

  当下,从业者还面临着AI的冲击。赵雪婷告诉记者:“不仅是简单的编程任务,现在大部分代码AI都能写,而且写得比人还好。”李凯蒂也感受到明显的变化。“工作前两年几乎没有什么AI的应用,但后来部分工作内容就变成了学习如何更高效地利用AI,这确实带来了不小的危机感。”但郑浩持有较为乐观的心态;“AI目前更多是起辅助作用,而且AI自身也可能出错,整体项目仍然需要程序员来统筹。”

  碳中和专业成新热门:持续学习最重要

  在今年增设的29个新专业中,“碳中和科学与工程”首次被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这两年,教育部一共增设了“碳储科学与工程”“智慧能源工程”等共21个与碳中和直接相关的专业,碳中和成为新兴的热门专业。

  深耕碳管理领域、创业已16年的上海麟碳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瑶极为看好该领域。刘瑶说:“在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下,我们至少还需30年的努力。对比欧洲20世纪90年代达峰后高校设碳金融专业,中国相关专业极少,企业及机关单位人才需求迫切。”

  刘瑶参加上海市节能宣传周开幕式暨绿色低碳产业推进大会。

  数据显示,“十四五”我国“双碳”领域人才缺口接近百万人,而目前相关从业者仅10万人左右。刘瑶介绍,碳中和是一个典型的交叉融合学科,它涉及大气污染、环保、能源、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她本人就是本硕金融专业出身。对于有意报考的学生,她建议:“若看好这个赛道,不必急于考证,先进入产业实践,了解工厂、企业的真实诉求,因为国家政策与市场诉求变化非常快。”

  专业冷热背后,是产业迭代与教育供给间的鸿沟。昨日的“炙手可热”,可能会成为“明日黄花”,年轻人如何选择报考专业,如何将职业之路走得更远,“保持热爱”与“终身学习”或将成为答案。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