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网评论员周劼
今年是牛年。随着年味越来越浓,满大街的“牛气”也越来越重。
商场里的“发财牛”,的士上的“转运牛”,路边招贴上的“快乐牛、平安牛”……造型各异,色彩斑斓,无不透着一股生活的红红火火。
《诗经》里描写牛的诗篇《小雅·无羊》,展现了一幅“美丽、富饶、人民安居乐业的场景”。牛儿有的跑到坡下,有的池边饮水,有的懒洋洋地打盹,有的活泼泼地乱跳,牛自如,人闲适。
牛,寓意着生活的安乐,原因在于人类社会从锄耕农业过渡到犁耕农业,牛为人们拉犁耙田是关键。由此形成的独特的中国牛文化进入节庆,既凝聚着历史长河中人与牛相伴相依的不解之缘,也凝聚着牛为农耕文明传统的“六畜”之首、祭祀社稷隆重大典的“太牢”之冠的定位认知。
考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驯化牛的起源地之一。北方的黄牛拉车耕地,南方的水牛犁田栽禾,高原的牦牛驮重远行,不管是何种牛,哪里的牛,无不成就“农家以牛为耕种之本”“农者天下之大本,衣食财用之所以从出,非牛无以成其事耶”的文化内涵。
今天,牛所蕴含的精神依然常念常新,牛已然成为中国文化里的特别词汇,代表着吃苦耐劳、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踏实忠厚等精神意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的“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展现的便是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为民初心和奋斗精神,是极不平凡的伟大征程里中国人民砥砺奋进的鲜明印记。
在新时代,“牛”的意象迸发出全新的力量。
牛气冲天。跨越艰难险阻,经历“V”形反转,中国交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亮丽成绩单,这牛就牛在一股“人生更在艰难内,胜事年来不易逢”的豪迈——既有惊心动魄的风云突变,又有豪情万丈的砥砺前行。
“牛”转乾坤。从“扭”到“牛”,一音之转。从子鼠到丑牛,无论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性成就,还是圆满收官“十三五”、起步开局“十四五”,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做到的无不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踏上的无不是前所未有的征程,这牛就牛在适逢“草木百年新雨露”的铿锵——中华文明无不向世人证明其“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牛年书写少不了牛。“牛气欢腾春意晒,牛耕福田谷香飘”,有人评说这是最有牛年气氛的春联,它寄托了我们美好的生活愿景。牛在春天破土耕种,破开沉睡的土地,唤醒生命的种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耕种后的土地收获满满,生活的火热与希望也随着谷香浮动而起。
古时《鞭牛歌》说:“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就是人们将美好希望寄托于牛的写照。鞭牛也像一个隐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生活从来不是靠天赏赐,而只能靠自己创造。
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坚韧何曾怯力惮”“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它跨越了农耕文明,超越了现代化工业时代,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牛气、牛劲是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一以贯之的精神密码。
【编辑:丁翾】
(作者:周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