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一次临床值班经历,他将脑机接口作为博士课题,与猕猴同吃同住

武汉热线wuhanews5月4日讯“我的孩子还能用代码改变世界吗?”当26岁脑出血患者的妈妈这样哭着发问时,深深触动了当天的值班医生、同济医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2023级博士研究生陈丹阳。之后,他将脑机接口作为博士课题,跟着该院神经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唐洲平攻克核心技术,并因研究成果突出,获得华中科技大学青年五四奖章。
“每提升1%的解码精度,就能让15万脑出血患者早半年实现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4月30日,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的五四表彰大会上,陈丹阳在分享自己科研经历与感悟时说,脑机接口就像大脑里的“意念遥控器”,可以让大脑拥有“隔空操控”的超能力,当大脑发出信号,不用张嘴,就可以说话;不用伸手,就可以喝水。
由于猕猴的大脑结构和手部运动跟人类很像,团队选择了用猕猴开展实验。陈丹阳和团队成员与猕猴同吃、同住,训练猕猴完成一些抓东西的动作,同时记录它们大脑的活动,并让猕猴模拟“脑出血后手部瘫痪”的情况,观察它们的大脑如何尝试恢复对手的控制。
正是这份执着与付出,换来了珍贵的神经电生理数据。在唐洲平教授的指导下,陈丹阳和研究团队一起搭建了非人灵长类运动训练、轨迹捕捉和神经解码平台,相关技术已申请3项发明专利。在此基础上,他们建立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新型混合“脑电—近红外”脑机接口,用于脑出血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并在同济医院进行临床转化测试。
“这项技术让患者能通过‘想象’手部动作来训练大脑。”据陈丹阳解释,比如想象自己左右手抓握,这套智能系统可以精准捕捉这些想象时产生的脑电信号,并实时转化为机械外骨骼的动作,帮助患者完成实际的手部运动。很多原本完全不能动的手臂,经过训练后重新获得了部分活动能力。
目前,国内首个脑机接口医疗服务项目在湖北完成定价落地,标志着该技术正式纳入国家医疗价格管理体系,为创新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迈出关键一步。
陈丹阳说,青年五四奖章不仅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期许。“在脑机接口神经解码领域攻克‘卡脖子’技术,在脑出血神经康复领域建立中国标准,让科研成果走出论文、走进病房,就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最庄严的承诺。”